鼎汉技术2017年报:营收和订单金额均创历史新高“内生+外延”战略显成效
日期:2018.04.24 来源:北京鼎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
4月23日晚间,鼎汉技术发布2017年度报告。营业收入、新接订单和在手订单金额均创历史新高。报告显示,2017年,鼎汉技术实现营业收入12.37亿元,同比增长29.62%;实现营业利润1.09亿元,同比增长278.98%;2017年新接订单19.42亿元,同比增长118.69%。截至2017年12月底,公司在手订单20.56亿元,同比增长43.55%。
2017年,鼎汉技术各项成绩亮点突出,“内生+外延”战略显成效。轨道交通动车领域产品布局获重大突破,公司研发的动车空调系统及车辆电源产品获得动车资质证书,并积极布局时速250公里标准动车组、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相关项目;动车电源实现400公里项目样车装车;车辆特种电缆成功进入“复兴号”装车应用;通过了铁路客车空调机组E4级检修资质审查。海外布局方面,公司通过收购德国SMA Railway Technology GmbH,完善了车辆电源在高铁、地铁、普铁的全覆盖。信息化领域,公司通过收购辽宁奇辉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,进入轨道交通信息化、智能化和智慧交通领域。
鼎汉技术全年利润总额1.08亿元,同比下降3.43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,373.11万元,同比下降33.71%。利润下降主要受两因素影响,一是公司规模扩大导致费用增长,二是受行业投产新线里程持续下降、动车招标采购数量波动影响,公司产品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毛利率降低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公司目前在手订单充裕,随着行业周期回暖、公司新产品的持续拓展、现有产品布局的协同效应、国际化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内部管理效率不断优化,公司盈利水平将得到改善和提升。
根据2017年度分红派息方案,鼎汉技术每10股拟派送人民币0.2元(含税)现金股息。
产品布局全面升级为四大核心业务
作为轨道交通行业跨专业领域最为全面的民营上市企业,鼎汉技术以“地面到车辆,增量到存量,走向国际化”为战略发展方向,通过“内生+外延”并驱发展。2017年,公司产品布局全面升级为四大核心业务,即轨道交通地面电气装备解决方案、信息化与安全检测解决方案、车辆电气装备解决方案和售后维修及运营维护解决方案。
“地面到车辆”,轨道交通领域获重大突破
2017年,公司车辆电缆产品在动车组列车“复兴号”上成功装车应用。广州鼎汉空调产品新接订单超7亿元,较2016年大幅增长。公司研发的CRH380A、CRH380B型动车空调产品获得动车市场供货资质。目前,轨道交通空调产品积极布局时速250公里标准动车组、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相关项目,未来有望成为动车领域的业绩增长点。
公司的动车电源于2017年正式取得380车型供货资质,400公里项目实现样车装车,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也获相关市场突破。值得一提的是,公司于2017年收购的德国SMA RT公司,有助于完善公司车辆辅助电源序列的产品,提升车辆电源相关产品的研发实力。
“增量到存量”,智慧车站试点应用
2017年,公司完成对奇辉电子的全资并购,奇辉电子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.3亿元,净利润6040.43万元。奇辉电子的智慧车站项目,通过安全保障、旅客服务、智能管理三大主线,建立了现代化车站运营管理模式。目前,该项目已在部分铁路局超过5个站点应用。
公司于2017年通过了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组织的铁路客车空调机组E4级检修资质审查,为后续铁路大修市场的开拓打下基础。另外,公司根据市场环境变化,调整鼎汉检测产品与市场战略,即“从铁路到城轨、从工程车到电客车”,其中,“电客车在线弓网检测系统”实现2017年市场占有率第一。
“走向国际化”,海外布局战略落子
2017年,鼎汉技术实现海外营收1.35亿元,营收占比扩大至10.91%,上升8.38个百分点。公司收购的德国公司SMA RT,其地铁车载辅助电源在体积小、重量轻、环保等技术方面国际领先,且与国外各主机厂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和全球应用案例。由此,公司可以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,提升国际化水平,实现新的业绩增长点。
加大研发力度,向高质量增长迈进
2017年,公司自主研发的地铁制动储能系统、动车组辅助电源系统和动车空调系统均取得了良好进展。全年研发投入9,931.08万元,同比增长33.55%,占营业收入的8.03%,研发投入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。
党的报告描绘了新时代发展的宏伟蓝图,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。目前,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正处于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、优化网络布局的关键期、提质增效升级的转型期。同时,随着我国高铁飞速发展、高铁外交、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实施,以及“绿色、环保、节能”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,鼎汉技术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。
鼎汉技术董事长顾庆伟表示,“我们将充分发挥轨道交通高端制造领军企业的优势,不断优化内部管理、进一步控制成本费用,重点在新产品拓展、现有产品的协同效应上发力,实现集团构架下的协同式增长,向高质量增长迈进。”